導語:
隨著現代免疫學研究的發展和進步,越來越多的免疫調節劑得到了很好的開發和應用。
但迄今免疫調節劑的概念并沒有明確的界定,制定免疫調節劑在兒童臨床應用的專家共識或指導意見具有重要意義。
免疫調節劑的概念
免疫調節劑是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藥物,可以用于治療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亂所引起的疾病。
這個概念明確了免疫調節劑具有藥物的特性,并對機體免疫功能具有增強或抑制以及雙向調節作用。
免疫調節劑也包含生物反應修飾劑( 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s,BRMs)的概念。
BRMs 是指某種可調節宿主免疫系統并與之互相作用的物質,可用于治療如幼年型特發性關節炎
(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JIA)、銀屑病性關節炎或炎癥性腸病
(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等,這類制劑往往與免疫抑制劑共用,
如甲氨蝶呤和皮質類固醇。
免疫調節劑的分類
01按作用分類
根據免疫調節劑對機體免疫作用的不同,可以分為免疫增強劑、免疫抑制劑、雙向免疫調節劑。
免疫增強劑可刺激機體免疫系統(大部分為固有免疫)中的某一環節,增強免疫功能,如卡介苗;
免疫抑制劑具有抑制免疫系統(大部分為獲得性免疫)中某一環節的作用,從而抑制機體的免疫功能,如潑尼松;
雙向免疫調節劑的作用大部分是多靶點、多部位對免疫平衡的調節(如抑制 Th2 細胞并增強Th1 細胞的表達,以達到Th1 / Th2 平衡),維持機體的自穩。
02按來源分類
化學合成劑 主要有左旋咪唑、羥基嘌呤、維生素 D、西咪替丁等。
生物制劑 部分是由微生物或微生物代謝產物提純的制劑;
也有相當部分是針對特異性或非特異性抗原的生物制劑;
另外也包括近 10 多年來在臨床應用的特異性單克隆抗體。
中藥或植物來源 大量數據證明,很多中草藥均具有一定的免疫調節作用,
近年來,對這些中草藥調節免疫功能的成分及其機制的研究已有很大進展。如西洋參、黃芪、白術、地黃等。
鹽酸左旋咪唑搽劑(冕益康®)作為雙向免疫調節劑可用于多種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反復上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
復發性口腔黏膜潰瘍、惡性腫瘤、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乳頭瘤病毒感染等引起的疣類皮膚病的免疫治療。
專家解讀
近 70 年來,隨著我國兒童醫療保健事業的逐步發展,新生兒存活率的提高,5 歲以下兒童病死率的下降,
感染性和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顯著下降,兒童疾病譜也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難治性感染性疾病、風濕性疾病、變應性疾病和腫瘤的預防和治療可能成為突出的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
加之低齡兒童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 其中免疫調節劑的使用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根據免疫調節劑在兒科實際使用情況,本共識作為免疫學專業對其的推薦意見是基于免疫調節作用機制及其研究進展,
與我國的藥品說明書適應證和醫療保險設定的報銷范圍存在差異,專家共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